彩神VI

民法知識

Civil Law Knowledge

如何突破養老金融發展瓶頸

發布時間:2023-04-18 10:51:24.0     瀏覽次數:8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養老保障面臨巨大挑戰,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金融作為促進養老產業發展和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工具,在促進養老資金儲備、提升優化養老金融服務、強化養老產業資金供給等層面大有可為。當前亟須突破養老金融發展瓶頸,助推養老體系均衡發展。


  養老金融面臨的發展瓶頸

   (一)養老金融產品創新不足,多樣化養老投資需求未被滿足

   一是養老金融產品同質化現象突出。目前,市場上推出的養老金融產品較為相似,養老功能與長期屬性不夠突出,多在舊有金融產品基礎上優化微調而成,個性化、精準化設計不足,難以滿足多樣化養老投資需求。

   二是養老儲蓄產品不足。受養兒防老、家庭養老傳統觀念影響,目前我國民眾養老規劃意識欠缺,尤其是年輕群體勞動所得主要用于當下消費,儲蓄意識薄弱,對養老信息關注較少,養老需求釋放不足和需求質量不高導致養老儲蓄產品研發動力受到抑制。

   三是養老金融產品本土化融合不到位。個別養老金融產品借鑒國外模式時,沒有因地制宜與我國實際情況做結合變通。以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為例,受產品自身風險和我國居民安土重遷思想影響,推進阻力較大,消費者反響欠佳。


   (二)養老金融服務存在短板,制約老年群體金融服務質效

   一是養老金融服務缺乏業務協同性。當前,銀行、基金、保險、證券等金融行業在養老金融服務領域均有所涉足,但不同行業、不同機構之間缺少聯系和業務協同性,導致居民在選擇銀行、基金、保險等不同類型養老金融產品時存在不便。

   二是適老化金融服務改造滯后。一方面,不同地區、金融機構之間適老化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存在差異。農村地區金融適老化服務設施改造步伐較慢,基層金融服務供給不足。地方性中小型銀行機構受資金、人員和技術條件等限制,在推進金融適老化軟硬件設施建設方面較為落后。另一方面,線上、線下適老化金融服務改造相對不足。線下金融機構網點受工作人員數量等因素限制,老年群體面臨排隊難、用機難等問題;線上因手機銀行操作界面復雜、字號小、開屏廣告多,業務指引及操作流程不夠通俗易懂,影響老年群體的順暢使用。


   (三)養老信貸發展滯后,金融支持養老產業發展乏力

   一是養老產業的公益性制約信貸投放的積極性。目前我國養老機構以公益性為主,投資回報率較低,盈利能力不被看好,且內部管理不夠規范,風險較大,這與銀行機構的逐利性產生沖突,制約信貸投放積極性。據調研,某地區養老產業信貸余額不足信貸總量的1%,養老產業信貸具有較大的拓展空間。

   二是有效抵押不足。部分養老服務機構由于利潤率低,采取輕資產運營模式,缺乏融資抵押物。部分養老機構用地具有公益性質或已被限定用途,難以設定抵押。

   三是信貸資源配置不均。銀行機構在制定信貸投放戰略規劃時更多關注養老地產、醫療器械等相關領域的開發拓展,對老年護理服務、社區養老等領域重視不足。

   四是養老金融人才隊伍建設滯后。銀行機構缺乏養老金融領域高效能、專業化人才隊伍,在信貸產品設計、授信評級和審批、風控管理等方面未能體現養老產業的差異性。

   五是銀行機構缺乏有效渠道獲取優質養老產業項目信息,制約對養老企業信貸客戶的精準拓展。


   (四)配套機制支撐不足,激勵作用尚不顯著

   一是個人養老金配套政策優惠力度有待加大。目前,個人養老金實施遞延納稅優惠政策,按照現行標準每年享受1.2萬元免稅限額,但對于中高收入人群來講,政策吸引力欠缺;對于低收入人群來說,個人收入未達到抵扣門檻。根據現行政策計算,該政策對于年收入低于10萬元的中低收入人群吸引力較低。據我們開展的典型調查數據顯示,2022年某地區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3萬元,優惠政策惠及面較小,激勵作用有待提升。此外,除稅收優惠外,還缺乏其他相應配套優惠政策支持個人養老金規模擴充。

   二是個人養老資金賬戶繳存信息未同步到稅務系統。個人養老金遞延納稅優惠需要繳存個人根據繳存金額主動申請稅務減免,個稅系統尚無法實現聯動報送,增加操作難度。

   三是養老信貸業務政策支持不足。據我們對某地區調研結果顯示,相關部門尚未針對銀行機構建立行之有效的養老產業信貸投放財稅引導政策和風險補償機制,缺乏信貸支持激勵條件,制約信貸投放積極性。


  推動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創新引領,推動養老需求與金融產品深度融合

   一是提升產品研發能力,增加多樣化養老金融產品供給。根據養老投資者不同的風險偏好、財富積累、收入現金流等特征,關注和考慮多年齡層段投資者的實際養老需求,在投資期限、流動性支持、風險保障、投資策略等方面進行創新設計,比如通過增設重疾提前贖回條款、合理配置投資標的限定最高損失額度等方式,凸顯金融產品的養老屬性。同時,逐步擴大個人養老資金賬戶的投資管理人和金融產品投資范圍,適時允許配置公募型保險資管產品,支持股權債權計劃、基礎設施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等創新工具。

   二是豐富養老儲蓄產品,優化期限結構。根據養老儲蓄存款的普惠性和養老性,針對性研發設計產品期限長、收益穩定、可滿足低風險偏好的養老儲蓄產品。

   三是強化養老金融產品本土化設計。吸收、借鑒并本土化改造以目標日期基金、長期護理保險、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為代表的國外成熟養老金融產品。以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為例,可進一步優化產品設計,推進銀行機構與保險公司進行聯合開發和風險共擔,房產評估機構和信用增級機構提供相關配套服務,通過在借款初期設置彈性贖回條款、保留借款人居住權等手段增強產品吸引力。


   (二)補齊短板,提升養老金融服務質效

   一是強化業務協同,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充分發揮銀行、保險及基金等不同金融業態市場優勢,加強行業協同與資源整合。保險行業繼續發揮契合養老服務需求的風險保障功能,發展壯大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立足全生命周期的規劃管理,依托自身在數據積累、客戶畫像、精算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幫助個人構建符合自身和家庭全生命周期需求的養老保險和財務規劃。基金和理財重在投資增值,應持續提升產品研發能力,通過合理配置權益類資產比重,形成穩健、均衡和積極等不同的風險類型,滿足不同養老投資風險偏好。

   二是優化完善農村地區適老金融服務。加大對中小型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及村鎮銀行等銀行機構的政策及資金支持力度,推動金融服務適老化向農村老年群體聚集地區下沉,依托助農服務站打造老年群體金融服務平臺,有效提升農村地區老年群體金融服務質效。

   三是加強金融服務智能適老化改造。聚焦老年群體特征,大力推進金融機構網絡終端及智能設備適老化改造,進一步優化界面服務,增加大字服務、語音輔助、一鍵求助等功能,提升老年群體數字化適應能力。引導金融機構尊重老年人使用習慣,保留和改進人工服務、柜面服務,合理安排網點提供線下水電煤氣繳費、社保資金發放、養老金領取等傳統金融服務,采取有效措施靈活應對老年人階段性集中辦理業務高峰時段,實現金融服務快速有效觸達。


   (三)多維發力,強化養老產業信貸供給

   一是梳理、發布養老產業信息。各級民政部門應加強對養老機構的管理,梳理、發布優質養老產業項目和企業名單,為銀行機構支持養老產業發展提供信息服務。

   二是提升養老企業融資能力。引導養老企業完善會計制度和內控制度,加強外部監督和內部管理,增強財務透明性,提升經營規范性,吸引銀行信貸資金投放,提高融資可得性。

   三是加大養老產業信貸投放力度。銀行機構要根據不同類型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和運營特點,滿足居家、社區、機構養老不同供應體系的金融服務需求,提供普惠性、標準化信貸產品和綜合服務方案。開通養老信貸審批綠色通道,加快貸款審批流程,擴大抵(質)押物接受范圍,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信用貸款,提高養老產業貸款的可得性和便利度。

   四是培育養老金融專業人才。銀行機構要積極培育養老金融專業人才,提升產品研發能力,設計契合各層次、各類型養老產業的信貸產品。鼓勵設立養老金融事業部或養老金融服務專營機構,根據當地養老產業和養老企業的實際融資需求,對定價模型、授信評級和審批、風控管理等方面進行針對性設計和專業化管理,加大養老信貸支持力度。


   (四)完善機制,充分發揮配套政策激勵效應

   一是制定更具普適性的個人養老金優惠政策。進一步加大個人養老金的稅收優惠力度,根據參加個人養老者的年收入,分層級采取不同的稅收優惠政策設計,讓更廣泛的群體可以受惠,切實發揮對中低收入群眾的養老保障作用。根據居民切身利益訴求,按照繳存的個人養老金額度給予適當比例的子女教育費用減免、老齡醫療補貼、落戶積分獎勵等民生相關政策優惠便利,激發養老金自主繳存的積極性。

   二是簡化個人養老金稅收優惠申報流程。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在個稅系統增加個人養老金聯動報送功能。個人養老資金賬戶參加者在開戶繳存后,個稅系統可直接在銀行系統提取個人養老金扣稅數據,免去開戶個人重復報送手續,提升操作的便利度。

   三是加大對養老信貸的政策支持力度。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加強對養老產業項目融資的財稅支持,對養老產業項目貸款給予風險補償、財政貼息、財政獎勵、減稅降費等支持政策。通過建立政府擔保基金、成立政策性擔保機構等方式加大信用增進支持,幫助銀行機構分散風險,通過財政資金撬動信貸資金。


來源: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彩神VI(中国)百度百科 彩神VI(中国)企业百科 彩神VI(中国)网易百科 彩神VI(中国)快懂百科 彩神VI(中国)全球百科 网信彩票-搜狐百科 网信彩票-搜狗百科 网信彩票-维基百科 网信彩票-企业百科 网信彩票-360百科